“僰(bo,音:博)人懸棺”分布在四川省宜賓市珙縣、興文、筠連等縣境內,我國古代的南方民族中,百越、幹越、僚人、僰人(都掌人)都有懸棺葬的習俗,而最有名的就是川南的僰人懸棺和福建的船形懸棺,僰人懸棺被稱為巴蜀一絕。 僰人懸棺的核心部分,在珙縣洛表鎮西南麻塘壩和曹營鄉海棠村鄧家河北岸的蘇麻灣,兩地共有懸棺265具,是目前國內懸棺保存數量最多也是最完整的地區。懸棺,即是將死者的灌木懸掛於懸崖峭壁上,一般距離地面10-50米,最高可達100米。置棺方式有幾種:一為木樁式,在峭壁上鑿孔,楔入木樁,將棺木置於其上。二為鑿穴式,在崖壁上鑿洞放置灌木。三為自然式,利用崖壁上的洞穴或者裂縫放置棺木。棺內屍體麻布裹身,旁置隨葬品。 懸棺的崖壁上一般會有許多紅色彩繪壁畫,內容豐富,線條粗獷,構圖簡練,形象逼真。其具體含義甚至懸棺的目的尚不為人所知。 |
從宜賓乘火車至珙縣。再換乘汽車到懸棺最集中的麻塘壩和蘇麻灣等地參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