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寺始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是佛教傳入我國後第一座由官府建造的寺院,所以歷來被尊為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 現存的白馬寺坐北朝南,現有五重大殿和四個大院以及東西廂房。前為山門,山門外一對石獅和一對石馬分立左右,山門內東西兩側有攝摩騰和竺法蘭二僧墓。山門為明代所重建,為一並排三座拱門,代表三解脫門。部分門洞券面上刻有工匠姓名,皆為東漢遺物。五重大殿由南向北依次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盧殿。主殿是第二重殿大佛殿,也是做法事的主要場所,第三重殿叫大雄殿,裏面擺放的是元代“夾貯幹漆造像”工藝做的塑像,包括三世佛,左右二天將,及殿東西兩側的十八羅漢像,是中國僅存的一套元代“夾貯幹漆造像’,為白馬寺的鎮寺之寶。 白馬寺中還保存著自唐以來的歷代碑碣40余座,以元代書法家趙孟頫手書的《洛京白馬寺祖庭記》最為珍貴。山門外東南約200米處,有一座齊雲塔,共十三層,高約24米。該塔風格獨特,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是中原地區為數不多的金代古建築之一。現今在寺旁又新建了一個世界佛殿博覽區,以展示印度、泰國、斯裏蘭卡、尼泊爾、緬甸、日本、韓國等國家風格的佛教殿堂。 |
乘56路、58路公交車可達 |
0條點評
0條點評
0條點評
0條點評
0條點評
0條點評
0條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