鯉魚溪靜靜流過浦源村,在長500多米、寬僅數米的溪流中,有數千尾鯉魚在悠然自得地遊弋。據地方史誌記載,南宋嘉定年間,鄭氏祖先為了防止水源被汙染或投毒,便在溪流中放養鯉魚。去汙澄清之余,鯉魚成了村民的“保護神”。祖輩們立下規矩,制定了嚴禁捕撈和傷害鯉魚的族規,村民們嚴守族規,代代相傳,到今天形成了這樣一條美麗的鯉魚溪。 該溪中的鯉魚和人很親,聽到人聲、見到人影反而會靠攏過來搖頭擺尾。若投食入溪,鯉魚會歡騰跳躍,爭相逐食。如果用手去摸觸魚,魚兒會很溫馴地讓你撫摸。 浦源村鯉魚溪流傳了八百多年的魚葬習俗。人們將死去的鯉魚放在木質托盤上,護送到魚冢前,點上三炷香,灑上一杯清酒。三拜九叩後,長者開始吟誦229字的魚祭文。燃放鞭炮後,魚被放入鵝卵石壘砌的魚冢中。整個儀式持續半個小時之久。 魚葬儀式代代相傳,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村民們將魚奉為神靈,在魚冢附近常常可以看到村民祭拜鯉魚的香燭黃紙。魚冢兩旁立著兩棵千年柳杉,樹枝在空中合抱為一,仿佛為魚冢撐起一把天然大傘,當地人將這兩棵樹稱為鴛鴦樹。 據稱,這個已經安放了萬余尾鯉魚的魚冢,從來不會滿上來,附近也聞不到一絲腐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