皤灘古街:位於仙居城西25公裏處的皤灘古鎮內,早在公元998年前,皤灘因水路便利成為永安溪沿岸一個繁華的集鎮。經過了千年的歷史沈澱和積累,皤灘至今保存著一條由鵝卵石鋪砌成的“龍”形古街。街旁有唐、宋、元、明、清、民國遺留下來的民宅古居,布局精美,是祖先留給後代的寶貴財富和歷史見證。 古街形似一條龍,西龍頭,東龍尾,中段彎曲成龍身。龍頭所對正是五溪匯合點,龍尾所在處是一座國內罕見的磚雕牌坊,高3.5米,跨度8米,所用磚頭外表上刻著一組組玲瓏剔透、栩栩如生的龍鳳、麒麟、仙鶴、仙鹿、花卉、人物等圖案。 龍形古街的一個顯著特點是看似盡頭,轉彎卻又是另一古街境地,讓人有“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皤灘“龍”形古街,東西長2公裏,彎曲呈“龍”形,拐彎街道有9處為直角90度,街平均寬度3.5米,以鵝卵石鑲嵌成各種圖案。 街區占地8萬多平方米,其中832米為精華地段。古街至今存有石板櫃台100多個,保存著260多家店鋪。如今保存完好的有:唐太宗李世民詔詞“霞蔚雲蒸”的麻布堆灰匾;清雍正年間張若霞的“貽厚堂”匾;清吏部侍郎齊召南的手跡“洛社名高”匾;建於南宋紹興年間的何氏裏宅居裏的“大學士”匾與密麻蓋壁的“官報”、“捷報”等榜文真跡,還有宋代名臣胡則(民間稱胡公)的紀念堂,無不折射出古鎮的文化內涵。 古街區還保留著眾多的“明清家具”及明清遺風,“古民樂”、“花燈”、“民間大戲”、“明清茶道”、“八大碗”等民間藝術和飲食文化。 桐江書院:桐江書院系宋乾道(1165-1172)方斫建,以其祖先方英先生是桐廬人因名桐江。位於千年古鎮皤灘,距皤灘古街一公裏。 書院系宋乾道(1165-1173)年間,晚唐詩人方幹第八代孫方斫舉資創建。南宋哲學家、教育家朱熹曾數次蒞臨,為書院題名並遣子就學,使之名冠江南,號稱“江南第一書院”。 樂清王十朋慕明來此求學,後得中狀元,奉書“東南道學世家”。數百間,書院雖飽經風霜,幾度遭毀,但摧而彌堅,人文淵藪,至今古風猶存。朱熹、王十朋等歷史名人新筆題寫的“鼎山堂”、“桐江書院”匾額沿存。書院周圍鼎山疊翠,鑒水瑩回,古木成蔭,良田阡陌,耕讀氣息十分濃郁。已成為廣大遊客旅遊觀光、接受傳統文化熏陶的一處勝地。 |
自駕車:金麗溫高速在縉雲轉到103國道。(僅供參考) 公共交通:皤灘古鎮距離仙居縣城29公裏,可以在縣城搭乘至橫溪的班車在皤灘鎮下車即可 。 |
0條點評
0條點評
0條點評
0條點評
0條點評
0條點評
0條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