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自古名稱很多,古人把揚子江比作香水海,把這座山比作《華嚴經》裏的七金山,所以叫作金山。而宋代王存著的《九域誌》中則有另一說法:唐代高僧法海雲遊來此,為子修復寺廟,每日在山間披荊斬棘,一日挖到黃金。地方官李奇上反皇帝,皇帝敕令將黃金交法海作修復寺廟之用,並名山為金山。此外,金山還曾叫過澤心山、浮玉山、獲茯山、龍遊山、紫金山等。而金山的名則與金山寺有關,金山寺巧妙地依山而建,富有獨特的建築風格,殿宇後堂幢幢相銜,亭台樓閣層層相接,山體與寺廟渾然一體,構成一組櫞摩棟接,丹輝碧映的古建築群,景色壯觀,氣勢雄偉,形成“寺裹山”的獨特風貌。宋休以來,京流傳著“金山寺裹山,焦山山裹寺”的評語。 金山又有“神話山”之稱,山上每一個古跡都有迷人的神話、傳說和故事。中國有名的古典神話故事《白蛇傳》中“水漫金山寺”,就源出於此,民間流傳甚廣,為這座名山增添了十分迷人的色彩。小說《說嶽全傳》中的嶽飛到過的金山古跡“七峰亭”,景色宜人。章回小說《水滸》中“張順夜伏金山寺,宋江智取潤州城(即今鎮江城)”一回對金山瑰奇風景,作了細膩生動的描寫。清代皇帝康熙、乾隆多次南巡,駐蹕金山,留下不少“禦制”文物,有關乾隆在金山的民間故事傳說甚多,使金山更負盛名。歷代詩人、書法家、名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張祜、孫魴、蘇東坡、王安石、沈拓、範仲淹、趙孟頫、王陽明等登臨觀景,留下了許許多多珍貴的遺跡和膾炙人口的題詠。唐代起,國際友人登山遊覽者絡繹不絕。明代日本畫僧雪舟等楊居住金山兩年半時間,繪有《大唐揚子江心金山龍遊禪寺之圖》等有關金山的畫卷,現保存在寺廟。
|
上海到鎮江金山自駕車路線:上滬寧高速公路,在鎮江段下,沿官溏橋路走,然後右拐上高架橋,沿解放路直走到頭,左拐上長江路,往前開就可以了,七分鐘左右就可以看見金山在你的右手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