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山古炮台位於焦山東側的山腳下,與南岸的象山炮台遙相呼應。 焦山炮台石塊嶙峋,八個用石灰土夯實的炮堡,呈扇形,面對著長江的入海口。整個炮台是暗堡式,每個炮堡都附有一座小彈藥庫,另有一大彈藥庫在炮堡南端門外偏西處。整體都用三合土分層澆灌而成,堅固異常。抗戰時,炮台為日軍摧毀,現存遺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站在古炮台前,耳畔仿佛仍回響著隆隆的炮聲和驚天動地的吶喊,令人深思,令人肅然。 相關史事: 炮台始建於1840年鴉片戰爭時期,當時清政府為了加強長江的防務,決定籌建焦山炮台,與象山、江都都天廟等處炮台成犄角之勢。 1842年,英軍發動了揚子江戰役,英軍艦侵入長江,曾遭到焦山炮台守軍應用的抵抗和沈重打擊。焦山炮台守軍,面對七十余艘敵艦,毫不示弱,猛然炮擊,但是終因寡不敵眾,炮台失守,守島軍民一千五百多人全部捐軀。英俊攻陷鎮江時,軍民進行了殊死抵抗,英勇悲壯的鬥爭,引起了遠在大西洋彼岸的恩格斯的關註,他在《英人對華新遠征》一問中熱烈贊揚道:“如果這些侵略者到處遭到同樣的抵抗,他們絕對到不了南京。”焦山抗英炮台是我國近代反帝鬥爭的重要遺址,也是鎮江人民英勇抗擊外國侵略者的見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