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溪,位於太倉境內,古鎮全鎮占地面積41.3平方公裏,是一座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古鎮歷史悠久,古時又稱沙頭,早在宋、元時已集市成鎮,到明清時,大批商人應運而生,臨水建築拔地而起,成為太倉一大鎮。俗稱“東南十八鄉、沙溪第一鄉。” 古鎮大門:沙溪鎮車站斜對面白雲路南端,矗立著一座四柱三門的“古塑今”石牌坊,是古鎮旅遊的大門。 臨水建築:鎮最有特色的數保存完好的、沿戚浦河而建的臨水民居建築群。沙溪老戚浦兩岸的古宅民居(清、民建築)錯落有致、鱗次櫛比,綿延1.5公裏。古人為了通舟、取水、洗滌或乘涼觀景,臨水居民家家建有河棚間,棚下是水橋和船塢。各家河棚、水橋造型各異。 明清古街:沿白雲路往南,過老戚浦塘橋,可到“兩蒼夾一河”的明清古街。古街景點眾多,有庵橋、新橋、義興橋這三座單孔石拱橋,為市文物保護單位。其中,隱藏在狹弄內的是庵橋,其北堍的過巷更樓和磚石橋門洞,為吳地罕見。僅容兩人側身而過的邱家弄,人稱“天下第一古巷”。龔氏雕花廳,是門窗梁柱處處雕。新建的橄欖島公園,巧妙利用河岸地形植樹栽花、建亭築榭。這裏,是觀賞“虹橋夕照”的最佳點。 名人故居:自古以來人傑地靈,是引進西方文化較早的江南名鎮之一,明清時就有一批文人出洋留學。史學家桑悅,古琴家徐上瀛,均為沙溪人。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給古老而美麗的沙溪增添了濃郁的人文氣息。 中國現代舞蹈界的鼻祖吳曉邦、清代著名的學者和藏書家陳穆衡、曾任國民黨中央委員及台北市市長陸京士等。其中最為獨特的是吳曉幫故居,一幢民國初年建造的歐式雙層建築,因其外觀白色,鎮上的人稱它為“小白樓”。 樂蔭園:又稱樂隱園,原為元代晚期隱士瞿孝禎所築。舊時園址,湮沒無存,僅留湖池一潭。 1982年始在舊園原址重建,更名樂蔭園。西部入園大門圍墻仿蘇蘇州拙政園門口;西部為雕花廳。東部茶室,為園中之園。傳說“蔭”諧音“姻”,到此一遊可獲擁有一段美滿姻緣的祝福。 橄欖島:一座風景獨特的人工小島,因為它兩頭尖,中間鼓,因此而得名橄欖島。一座明清古橋橫跨島、鎮之間。島的東端為張家園,原國民黨中央委員、台北市市長陸京士的故居就座落於此。 |
自助遊: |
0條點評
0條點評
0條點評
0條點評
HK$ 63起預訂
HK$ 125起預訂
HK$ 0起預訂
HK$ 0起預訂
0條點評
0條點評
0條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