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寺現存的東大殿重建於唐宣宗大中十年(856),從建築時間上說,它僅次於建於唐建中三年(公元 782年)的五台縣南禪寺正殿,在全國現存的木結構建築中居第二位。佛光寺的唐代建築。唐代雕塑、唐代壁畫、唐代題記,歷史和藝術價值都很高,被人們稱為“四絕”。
佛光寺殿堂高大,層層相疊,而且布局疏郎,主次分明。東大殿踞於高台上,大殿內的佛壇上有唐代彩塑35尊。釋迦牟尼佛端坐於佛壇正中,阿彌陀佛居右,彌勒佛居左,左右是普賢,文殊二位菩薩。這和一般寺院不同,一般寺院都是文殊菩薩在左,普賢在右,而在佛光寺和五台山所有的寺院中,卻都將文殊塑在右邊,普賢塑在左邊。殿內的脅侍菩薩和供養菩薩都是女兒身,彎彎的娥眉中間還有一點朱點,顯得頗具風韻。
圍繞著佛壇的殿內墻壁前,排列著五百羅漢,為明代塑造,是身材差不多大小的“小品”。值得註意的是佛座背面的一幅唐代壁畫,此畫長80厘米,高30厘米,上畫天王降伏妖魔鬼怪的故事,中間站著一個頭戴花冠、神情恐慌的女子。這幅畫雖歷千余年,但仍色澤猶新。還有一幅繪於北宋宣和四年(1122)的壁畫,也頗具特色。畫上有七個圓光,每個圓光中有10尊佛像,圓光下的方框內還寫著各尊佛的名號。最左一格題:“佛光莊信佛弟子的劉太知……宣和四年三月初……”這些壁畫,連同佛像,梁下面的一些黑跡及東大殿建築,被人們譽為佛光寺的“四絕”。 |
如果在離開台懷鎮之後瀏覽佛光寺,可在台懷鎮五台山汽車站坐到五台縣的車,在豆村鎮下車;從太原、忻州方向上五台山的,也是在豆村鎮下車,然後坐出租車,往返大概20元,10分鐘到佛光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