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頂位於五靈鷲峰上,相傳是文殊居住處,故又名真容院,亦稱文殊寺。創建於北魏。菩薩頂金碧輝煌,絢麗多彩,具有皇宮特色,是五台山最大的黃廟。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裏,只有皇家建築才能覆蓋黃琉璃瓦。菩薩頂覆蓋黃琉璃瓦,反映其地位之崇高。
明永樂以後,蒙藏教徒進駐五台山,大喇嘛居於菩薩頂,於是菩薩頂成了五台山黃廟之首。清康熙、乾隆二帝幾次朝拜五台山,在菩薩頂住宿,並撰寫碑文,在東院過廳和後院,有兩座漢白玉四棱柱碑,碑身四面分別刻有漢、蒙、滿、藏四種文字所書的碑文,均為康熙帝手書。 菩薩頂有殿堂樓房110多間,布局結構緊湊而有變化。從大照壁仰首上望,108級石台階層層鋪到高處,十分陡峻,仿佛一架天梯直架天宮。沿108級石台階步步登高,就把世上108種煩惱踩在腳下了。聳立於石台階高處平台上的木牌樓,雄偉而多姿。牌樓中門大匾上,康熙皇帝禦筆親題“靈峰勝境”四個鎏金大字,閃爍有光。登上108級台階,過華麗牌樓,又有一段石階連接山門。此段石階雕有九龍吸水圖案。九龍翻騰,互相纏繞,真可謂“活龍活現”,與北京故宮礓碌鋪設沒有兩樣。 菩薩頂一連三進大殿,有前後套院二處。前院為僧舍禪堂,後院是喇嘛住的地方。兩邊堂屋上蓋孔雀藍琉璃瓦,鐘鼓樓頂蓋黃色琉璃瓦,形成強烈色彩對比。周堂內和後院圓亭內,分別立有高大的漢白玉四梭碑。碑為方座螭首,高達6米,四面俱寬1米。二通碑均系乾隆禦碑,碑身四面分別用漢、蒙、藏、滿四種文字鐫刻,是很珍貴的藝術珍品。寺內還有明清時期碑記八塊。另外,該寺還藏有珍貴版本《甘珠爾大藏經》一部。 |
在羅喉寺文殊殿右側金剛殿邊有一個小門,出此門右轉,就上了通往的台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