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龍山石窟在山西太原市西南40公裏天龍山腰。天龍山亦名方山,海拔高1700米。這裏風光秀麗,歷史上曾是北齊皇帝高洋之父高歡的避暑宮。四周山巒起伏,遍山松柏蔥郁,山頭龍王石洞泉水蕩漾,山前溪澗清流潺潺。由於北齊時山下興建了天龍寺,後人就習慣地稱之為天龍山。山上有天龍寺,宋代易名為聖壽寺,一九四八年失火,寺廟被焚毀。一九八一年,搬遷太原南郊南大寺於山上,現已修葺一新。石窟特色:石窟分布在天龍山東西兩峰的懸崖腰部,有東魏,北齊、隋、唐開鑿的24個洞窟,東峰八窟,西峰十三天龍山石窟窟,山北3窟。現存石窟造像1500余尊,浮雕、藻井、畫像1144幅。各窟的開鑿年代不一,以唐代最多,達十五窟。東魏石雕比例適度,形象寫實、逼真,生活氣息濃郁;唐代雕像則愈見嚴謹、洗煉、精湛。唐代石雕體態生動,姿勢優美,刀法洗煉衣紋流暢,具有豐富的質感。石窟的最早開鑿者是東魏大丞相高歡,即東峰的第2、3號窟;其子高洋開鑿3窟,即東峰的1號窟和西峰的天龍山石窟第10、16號窟;北齊至隋之間開鑿了東峰第11號窟;隋煬帝為晉王時開鑿東峰第8號窟;余為唐代開鑿18個窟。共跨越4個朝代,歷時400多年,反映出各個時期的不同風格和藝術成就。北齊的第1、10、16號窟,窟前增加了仿木結構的前廊,廊雕二柱,柱頭承普柏枝,枋上有一鬥三升鬥拱,補間則施人字形叉手,是現存北齊的唯一建築實例。隋代的第8窟是一個中央有方形塔柱的制底窟,窟壁和塔柱四面各開龕設像,結構復雜卻處理得十分貼切,雙鉤衣紋簡潔平穩,有獨到之處。西峰的第9窟是晚唐罕見的精品。峰頂有高755厘米的彌勒坐像,姿態端莊的華麗形象中略具樸素、溫暖的感覺,衣紋處理虛實結合、聚散合理,使在嚴的佛像增加了活潑的氣氛。下部又以高500厘米的十一面觀音為主尊,文殊、普賢菩薩為脅侍的三大士像,用男體女態的方式處理,極妙地表現出肉體、紗衣、飾物三者之間穿插迂回的雕塑功力。後壁又用倚坐彌勒、坐佛和天龍山石窟許多化佛坐在蓮座上的淡浮雕構成一組反映彌勒凈土世界的背襯。崖壁間又附若幹龕窟,寬猛相濟,繁簡結合,寓意十分深刻。為保護這組石窟,重建仿明樓閣三層,下承漢白玉台階步步登高,間內置木梯直到彌勒佛頂部。沿用舊名,曰“漫山閣”。“高閣停雲”是天龍山八景之一。小貼士:由於天龍山和晉祠都在太原市的西南方,兩地之間有新建的公路相通,建議可以把這兩地作為一條旅遊線。 |
坐太原到清徐的小巴,或者坐8路公交晉祠下車,然後繞道晉祠後面上天龍山,沿著盤山公路一直走就到天龍山石窟了,現在收進山費。 遊完晉祠後,也可在門口乘中巴車,約20分鐘即可到達天龍山(註意:上車前要先講好價錢)。 |
0條點評
0條點評
0條點評
0條點評
0條點評
16條點評
12條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