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台亦名“武靈叢台”,相傳建於趙國武靈王時期(公元前325—前299年),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軍隊的戰鬥力大大提高,使趙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趙武靈王建築叢台的目的,是為了觀看歌舞和軍事操演。史載,叢台有天橋、雪洞、妝閣、花苑諸景,結構奇特,裝飾美妙,在當時揚名於列國。
叢台高26米,叢台的第一層是個院落。院內坐北朝南的亭屋叫“武靈館”,西屋為“如意軒”,院中間有“回瀾亭”,為1931年增設。院內台壁上嵌有進士王韻泉和舉人李少安分別畫的“梅”、“蘭”石碣。台的頂部為據勝亭,該亭建於明嘉靖13年(1534年)。為當時據守邯鄲兵備楊彜所築,其意為“據此者勝”。亭上書有“夫妻南北,兄妹沾襟”八字,是傳說《梅開二度》故事中陳杏元和梅良玉分手訣別之外。叢台北面是“七賢祠”。由始建於明代萬歷年間的“三忠祠”和“四賢祠”改建而成。內塑春秋戰國時斯的韓厥、程嬰、公孫杵臼、廉頗、藺相如、趙奢、李牧七位名人塑像。他們都曾為趙國作出過卓著功勛,被稱為”三忠四賢”。七賢祠西面是碑林長廊,內有歷代書法家碑刻數十方,藝術價值頗高,還有中國最大的墓誌銘。
叢台東湖上的望諸榭,是為紀念戰國時期的著名軍事家樂毅而建。公園西部為動物園,北部為各類花圃和遊泳池,東南部為露天劇場和兒童樂園。 |
途徑公交車:1路; 3路; 17路; 22路; 25路; 29路; 33路; 38路; 51路; 66路; 69路; 201路; 203路; 204路; 604路 |
0條點評
0條點評
0條點評
0條點評
0條點評
0條點評
0條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