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平老街也就是安平老街,又稱台灣街或石板街。在安平古堡東側,是三百年前荷蘭人在安平所建的第一條街道,因此又稱台灣第一街。1630年荷蘭為了能永久的經營,於城東設立街鎮,當時有三條東西向的街道,分別為寬街(今日之延平街)、新街(今日之效忠街)及北街(今日之中興街)。 當時三條街道以寬街最為繁榮,在17世紀的當時大街上貿易商行林立,來自歐亞的各色商人來來往往,盛極一時,是明末清初全台最熱鬧的街道。寬街也是全台最早興建的第一條街道,所以有台灣第一街稱號,也因寬街以石板建成,又稱石板街。 原來的延平街到了清朝時仍是非常繁榮,街上土地公廟、雜貨店、香燭店、中藥行、蜜餞行、鐘表行、面粉店、棉被行、珠寶店、飲食店一應俱全,為當時居民購物逛街的最佳去處。1994年(民國83年)主張括寬的當地民眾與反對拓寬的全國文化界發生了“延平街事件”,爭議長達一年半,當時行政院長連戰於是下令暫停拆除。到了1995年7月底老街兩旁居民開始自行拆屋,當年8月1日台南市政府終以維護住戶生命安全為由下令拆除拓寬。 目前所見之安平老街(延平街)為拓寬之後的結果,原來的台灣第一街舊貌已不復見,僅剩與延平街平行的中興街和效忠街保存尚稱完整,還是可以體驗清代時狹小的街道。延平老街以傳統制法蜜餞、古早味玩具及糖果等等著名,因為近年來觀光盛行,現在老街內店家大多賣紀念商品,假日兩旁攤販林立。 老街內建築有土角厝、紅磚矮屋、西式洋樓,還有夾雜著一些現代的鋼筋水泥建築。洋樓大多市白粉墻或洗石子面墻,欄桿、柱頭或屋檐上飾以手工精致的浮雕。進落門為天井,設有“公媽廳”,以安放神安,門楣多懸掛太極八卦、劍獅獸牌或圓鏡,以求辟邪鎮災。 |
火車站出站後,馬路對面有一部紅88路,可直接坐到安平古堡下。打車的話可以談到150台幣/車。 |
0條點評
0條點評
12條點評
8條點評
HK$ 172起預訂
HK$ 83起預訂
HK$ 0起預訂
HK$ 172起預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