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光寺是我國唯一保存了早期佛寺“寺塔一體、塔踞中心”的典型布局的寺廟,寺中舍利塔建於唐代,幾經修葺,是一座高30米的13級密檐式方形磚塔。寺內有我國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泥塑羅漢堂,以及從南朝至清朝的眾多文物與佛教聖品。 寶光寺主要由一塔、五殿、十六院組成,四面經墻環護、綠樹縈繞。中軸線上,福字照壁、山門殿、天王殿、舍利塔、七佛殿、藏經樓、紫霞山依次而立;兩旁有鐘樓、鼓樓、客堂、雲水堂、齋堂、戒堂、羅漢堂、禪堂,東、西方丈相對稱。羅漢堂建於清鹹豐元年(1851年),內塑佛、菩薩、祖師59尊,羅漢518尊,每尊高約2米,造型優美,彩繪貼金,千姿百態,妙趣橫生。 寶光寺相傳建於東漢,唐開元年間(713-741年)己享有盛名;廣明元年十二月(880年1月)黃巢起義軍攻破長安,唐僖宗李儇南逃入蜀,曾在寶光寺後修建行宮駐蹕,並迎請高僧知玄(悟達國師)住此,重修寶光寺、塔;宋大觀三年(1109年),中國佛教禪宗臨濟宗第十一代祖師佛果克勤(國悟國師)在此“修持說法,接眾數千”;元代寺院殘破;明代經內閣首輔大學士楊廷和、狀元楊升庵父子捐修,殿宇宏麗;明末清初,寶光寺毀於兵燹;清康熙九年(1670年),臨濟宗第三十五代祖師破山海明派弟子笑宗印密禪師重修寶光寺;經康熙到光緒兩百多年間的不斷擴建,寶光寺與文殊院、昭覺寺、草堂並列為成都“四大精藍”。 寶光寺文物眾多,著名的有:南朝梁武帝大同六年(1540年)的千佛碑、唐開元二十九年(741年)的施衣功德碑、唐僖宗行宮遺礎、元代金銀粉書《華嚴經》、明永樂年間的“尊勝陀羅尼”石幢、清代《大藏經》、玉佛和石刻舍利塔,以及被稱為“鎮寺三寶”的舍利、貝葉經和銅優曇花等。 |
多條公交車在“寶光寺客運站”下車後,步行約500米可到達。 |
0條點評
0條點評
0條點評
0條點評
HK$ 0起預訂
HK$ 100起預訂
HK$ 125起預訂
HK$ 125起預訂
0條點評
0條點評
0條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