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舊左邑松堂裏十字路口朝西北方向連接下德泉的田間小路步行一會兒,就能看到位於路邊左側的山嶽。與東側1.5km處的座置嶽、東南側約1.5km處的堂嶽,各自占據著三角形的頂點位置。此山嶽從西南側山頭到山脊分裂為兩股,一股朝西北側,另一股朝東北側平緩地筆直延伸,向北側裂開形成馬蹄形火山口,火山口較寬呈圓形已被侵蝕,其周圍散落著巖屑流丘陵。火山口內斜面因開采集料而毀損,從已毀損的露頭斷面可以觀察巖屑流的層理結構。這是由於後曲嶽這一火山體形成的2次噴發而導致部分火口輪遭到破壞,北斜面的火山碎屑物與熔巖流一起往下流,在山腳各處都能看到所堆積的碎屑物。山嶽僅西北側部分斜面種植著杉樹,蔚然成林。其余斜面被草地所覆蓋。※ 山嶽名稱的由來:因山嶽形狀向後彎曲,被稱為後曲嶽。 |
HK$ 305起預訂
HK$ 149起預訂
HK$ 215起預訂
HK$ 139起預訂
HK$ 0起預訂
HK$ 0起預訂
HK$ 0起預訂
HK$ 0起預訂
HK$ 0起預訂
HK$ 0起預訂